能源,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能源的推动,产业的升级亦是要关注其背后的能源要素。毫不夸张地说,全球经济最本质的攸关环节即是能源。
当传统化石能源因为不可再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引发争议与讨论时,全球市场对于新能源的关注亦是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而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关于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不仅具有引领意义,其行业发展亦是展现出了诸多的活力。
行业发展,中国独具竞争力
事实上,在“双碳”战略之前,自2006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以来,中国的新能源行业便开启了自己的布局之路,并在超过十年的探索过程中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状态。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装机超过5.3亿千瓦,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同时,中国光伏发电新增机占新增总装机的52.8%,连续11年为世界首位。此外,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145.46艾焦耳同比增长2.1%,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31.71艾焦耳,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7.79艾焦耳,为全球贡献了能源消费主要的增长。
不仅如此,截止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已超过美国、德国、印度和英国的太阳能发电总和,中国也逐步形成了自身全球光伏制造基地的地位。在风力发电领域,中国风能发电量接近美、德两国发电量总和,掌握的低风速风电技术让我国风能发电位居世界前列,并且国内90%以上风电装机采用国产风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探索亦是走在了全球前沿。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突破350万辆,增长势头迅猛。而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比重达到24.0%,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已达到39.8%,市场活力表现远超欧美。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超过27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550万辆,有再创历史新高的可能。
资本青睐,吸引人才涌入
中国关于新能源行业的探索富有成效,且日益受到市场及资本领域的关注和青睐。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124家公募基金对于A股公司进行了百次以上的调研,其中,6家基金公司的年内调研次数均超千次,63家基金公司的调研次数超过500次。
而从调研的具体行业和产业链来看,新能源、高端制造成为公募基金调研的热门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板块,其始终位居公募配置的前四位置。毫无疑问,在传统能源价格暴涨、市场需求增大、产业优化升级等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新能源行业已然展现出自己独有的时代竞争力,而得益于在这一领域的先行先试,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不仅趋于成熟,更是在全球处于引领位置。
新能源行业的“受宠”同样也体现在人才端。根据智联招聘6月发布的《新能源行业需求与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今年1至5月份,新能源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期增长64.4%,远高于全行业10%的平均数。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招聘竞争指数达62.3,相当于1个招聘职位数可收到62.3份简历,高于全行业47.2的竞争指数。
新能源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仅巨大,同时其行业“钱景”也具有竞争力。《报告》显示,新能源职位平均月薪达10867元,高于全行业的9865元平均数。而在新能源细分岗位中,能源/矿产项目从业者的平均月薪高达38490元,位居行业岗位第一,紧随其后的DSP开发为23005元/月、算法工程师为19822元/月、嵌入式软件开发为17621元/月,这些岗位均属于“业务强相关”的技术岗位,也体现了新能源行业的强大活力。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行业正处于技术与资本高粘性融合的阶段,行业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吸引了大量人才汇聚,另一方面也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同时,人才聚集与资本加持又能够反哺行业,让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与迭代更具高质量化。
洞察:
对于新能源的探索,其意义不仅在于当代,亦是要决胜未来。而中国对于新能源行业的率先布局,便可以说是向着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再进一步。新能源的价值,既体现在“绿色经济”的发展方面,也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但更需要看到的是,能源始终是战略资源,中国对于新能源行业的重点布局,即是在提前规划,以“未雨绸缪”之资应对未来的时代挑战。